新闻中心

海水淡化:破解中国水困局的关键,万亿蓝海市场崛起

发布时间: 2025-07-28

在地球的蓝色版图上,水是生命的源泉,然而淡水资源的匮乏却成为全球发展的一大桎梏。中国,以 6% 的淡水资源养育着世界近 20% 的人口,水危机的阴云始终笼罩。不过,海水淡化这一战略举措,正成为中国破解 “水困局” 的关键密码,一片万亿级的蓝海市场已然崛起。

技术逆袭:打破 “卡脖子” 枷锁

曾几何时,中国海水淡化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,如同被扼住咽喉,发展举步维艰。但近年来,一场从 “卡脖子” 到 “国产化” 的逆袭之战悄然打响。
双膜法工艺与国产装备的突破成为这场战役的关键转折点。青岛建成了全球领先的双膜法项目,其预处理技术大幅提升,让膜的寿命显著延长。膜作为海水淡化的核心部件,其寿命的延长意味着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升。同时,该项目将吨水成本降至 4.25 元,这一数字背后是技术革新带来的巨大优势。天津南港工业区 30 万吨级国产化设备的成功应用,更是打破了国外在大型设备领域的垄断。单机 3 万吨 / 日装备即将投用,标志着中国在海水淡化设备制造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。
国际经验也为中国的技术发展提供了借鉴。威立雅的 BARREL 方案采用模块化设计,日处理量达 5 万立方米,结合光伏发电实现年减排 CO₂30 万吨。从 2007 年开始,威立雅负责建设和运营的海水淡化厂,为当地超过 60 万居民提供了稳定的饮用水。同时,其在该厂建设的光伏发电站,为该厂提供超过三分之一的电能,实现了低碳运营。这一方案为中国的技术路线提供了低碳范本,让中国在海水淡化技术发展中更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。
未来,低温多效、纳滤等新技术正在加速研发。反渗透膜市场规模已达 116 亿元,且成本下降空间巨大。反渗透膜技术不仅是生产力,更是国家水安全的 “护城河”。它的不断发展和完善,将为中国海水淡化产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
成本破局: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

海水淡化曾因高昂的成本饱受争议,被视为难以大规模推广的技术。但如今,在政策红利与市场驱动的双螺旋作用下,成本问题正逐渐得到解决。
膜技术的不断进步是成本下降的关键因素。反渗透膜寿命的延长和通量的提升,使得吨水成本从 10 元降至 4.5 元以下。青岛百发项目市政用水成本仅 3.12 元 / 吨,这一成本优势让海水淡化在市场竞争中更具吸引力。膜技术的发展就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海水淡化成本下降的大门。
政策的强力支撑也为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。国家将海水淡化纳入《节约用水条例》,明确沿海工业优先使用淡化水,并给予电价优惠。在山东,每度电 0.55 元的优惠电价,大大降低了海水淡化的生产成本。政策的引导和支持,使得海水淡化产业在市场中获得了更有利的竞争地位。
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也是成本下降的重要因素。上游的膜材料、中游的设备制造、下游的工业用水形成了万亿级的产业链。这种产业链的协同发展,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,降低了生产成本,还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就业。一个海水淡化项目的建设,不仅需要膜材料供应商提供优质的膜产品,还需要设备制造企业提供先进的设备,同时也为当地的工业用水提供了保障。这种产业链的协同效应,使得海水淡化产业的成本不再是 “拦路虎”,而是市场化竞争的 “入场券”。

战略布局:保障国家水安全

海水淡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,一系列政策文件密集出台,为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。
《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计划》明确了补链强链的目标,培育国际领军企业。这一计划的实施,将有助于提高中国海水淡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,使其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。区域布局的深化也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浙江、山东、河北三地占据全国 75% 的产能,支撑了京津冀、长三角工业带的用水安全。这些地区的海水淡化项目,为当地的工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水源保障,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。
海水淡化作为战略水源,具有重要的应急储备价值。它可以应对突发污染与自然灾害,保障 2.8 亿沿海居民的用水安全。在面对水源污染等突发事件时,淡化水可以迅速投入使用,为居民提供安全的饮用水。这种应急储备功能,使得海水淡化成为国家水安全的重要支柱。

多元效益:激活三重红利

海水淡化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,更在民生、经济和生态等多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。
在民生保障方面,青岛 70 万吨 / 日产能项目将惠及百万居民,海岛地区告别 “靠天喝水” 的历史。长期以来,海岛地区由于淡水资源匮乏,居民的生活用水一直受到限制。海水淡化项目的实施,为海岛地区提供了稳定的水源,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。
对于工业来说,海水淡化是一剂 “输血” 良药。电力、石化等高耗水行业年节约淡水超千亿吨,支撑了万亿级 GDP 的增长。这些行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巨大,海水淡化的应用,不仅满足了它们的用水需求,还降低了对传统淡水资源的依赖,保障了工业的可持续发展。
在环保方面,威立雅阿曼项目年减排 CO₂30 万吨,中国的海水淡化工程也在积极配套可再生能源,迈向 “零碳淡化”。海水淡化与可再生能源的结合,不仅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,还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。这种环保共赢的模式,为中国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。


新乡市平原滤器液压有限公司          豫ICP备2020032507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