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
反渗透系统的预处理

发布时间: 2025-09-16

一、预处理的重要性

反渗透膜对进水水质有严格要求(如浊度<1 NTU、SDI<5、余氯<0.1 mg/L)。未经处理的原水(如地表水、地下水或海水)可能含有以下污染物:

  • 悬浮物和胶体:泥沙、黏土等会堵塞膜流道;

  • 微生物:细菌、藻类繁殖形成生物膜;

  • 有机物:腐殖酸、油脂等导致膜表面吸附污染;

  • 无机盐结垢:钙、镁、硅酸盐等在高浓度下析出结垢;

  • 氧化性物质:余氯会氧化聚酰胺膜材料。

  • 预处理失效的后果:       

  • 膜通量下降

  • 脱盐率降低

  • 清洗频率增加

  • 运行成本大幅提高


二、预处理技术分类及原理

1. 物理过滤

  • 多介质过滤器:由石英砂、无烟煤等多层滤料组成,可去除20μm以上颗粒,降低浊度。需定期反冲洗防止板结。

  • 活性炭过滤器:吸附有机物、余氯及异味,尤其适用于自来水或含氯废水。碘值≥800 mg/g的椰壳炭效果更佳。

  • 精密过滤器(保安过滤器):5μm熔喷滤芯作为最后屏障,防止颗粒物进入高压泵。

2. 化学处理  

  • 加药软化:投加阻垢剂(如聚丙烯酸类)延缓CaCO₃、CaSO₄结垢;或通过钠离子交换树脂去除Ca²⁺、Mg²⁺。

  • 氧化还原:次氯酸钠杀菌后需用亚硫酸氢钠还原余氯,避免膜氧化损伤。

  • pH调节:加酸(如盐酸)控制pH在6-8,防止碳酸盐结垢。

3. 膜法预处理   

  • 超滤(UF):截留0.01-0.1μm的胶体、细菌,产水SDI可降至3以下,适合高浊度水源。

  • 微滤(MF):孔径0.1-1μm,用于去除微小悬浮物。

4. 生物处理

针对高有机物废水(如COD>30 mg/L),可采用生物活性炭或MBR(膜生物反应器)降解有机物。


三、预处理工艺设计要点

1. 水源适配性分析   

  • 地表水:侧重去除胶体、有机物(如“混凝+砂滤+活性炭”组合);

  • 地下水:需关注铁锰含量,可采用曝气氧化过滤;

  • 海水:需强化杀菌和防腐蚀设计。

2. 关键参数控制 

  • SDI(污染指数):15分钟测试值应<5,超滤可将SDI降至1-2;

  • ORP(氧化还原电位):保持<200 mV以抑制余氯;

  • TOC(总有机碳):建议<2 mg/L。

3. 智能化管理

现代系统配备在线传感器(浊度、pH、ORP)与PLC联动,实现自动反洗、加药和预警。


四、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

  • 生物污染反复  

  • 对策:定期冲击性投加非氧化性杀菌剂(如DBNPA),配合紫外线消毒。

  • 胶体污染  

  • 案例:某电厂因原水含高岭土导致频繁污堵,改造为“混凝+超滤”后清洗周期延长3倍。

  • 化学清洗残留   

  • 注意:酸洗后需中和冲洗至pH中性,避免膜水解。


五、创新技术趋势

  • 绿色预处理:

  • 电絮凝技术替代化学混凝,减少污泥量;

  • 光催化氧化降解难处理有机物。

  • 集成化设备:    

  • 将UF、活性炭、软化集成于集装箱式模块,节省占地30%。


六、经济性评估

预处理成本约占反渗透系统总投资的20%-30%,但可降低以下长期费用:

  • 膜更换成本减少40%-60%;

  • 能耗下降10%-15%(因污堵导致压差升高);

  • 化学清洗频率从每月1次降至每年2-3次。


反渗透预处理并非单一技术,而是针对水质特性的“定制化工程”。随着环保要求提高和膜技术进步,预处理工艺正朝着高效、低碳、智能化方向发展。设计时需综合考量水质数据、运行成本和维护便捷性,才能实现反渗透系统全生命周期的高效稳定运行。


新乡市平原滤器液压有限公司          豫ICP备2020032507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