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
“去氟革命”:传统纺织印染产业绿色转型的创新范本

发布时间: 2025-06-28


一、全氟化合物降解技术的突破性进展

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纺织印染工业集聚区,一场关乎千亿级纺织产业未来的 “去氟革命” 正在深刻重塑行业生态。全氟化合物(PFASs)作为传统印染工艺中广泛使用的防水、防污助剂,因其化学稳定性强、难以降解的特性,长期以来被视为 “永久化学品”,其潜在生态风险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。作为全国首批新污染物治理试点,柯桥通过 “筛 — 评 — 控 — 治” 全链条监管模式,从生产源头到末端处理构建了完整的绿色治理体系,其中核心技术突破来自绍兴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投资 1000 万元建设的中试基地。
该中试基地采用催化材料与高级氧化技术协同作用的创新工艺:一种技术通过催化反应将大分子氟化物分解为小分子,如同 “粉碎机”;另一种技术则通过高效吸附残余物质,类似 “吸尘器”。这种组合工艺不仅将 COD(化学需氧量)严格控制在 50 毫克 / 升以下,更实现了全氟化合物降解效率的质的飞跃 —— 传统工艺仅能削减 20% 的污染物,而新技术使去除率显著提升。即将实施的工业废水分质提升工程(2027 年投运,日处理能力 20 万吨),目标将出水中全氟化合物总浓度控制在 500 纳克 / 升以下(达到欧盟饮用水限值标准),全氟辛酸浓度控制在 80 纳克 / 升以下(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),标志着中试技术向规模化应用的重大跨越。
与此同时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康彦彪教授团队开发的低温催化还原技术(40-60℃),通过创制超级光还原剂实现特氟龙等全氟化合物的完全脱氟矿化,将其转化为无机氟盐和碳资源。这种技术突破为柯桥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,进一步推动了全氟化合物治理的技术迭代。

二、印染废水处理全流程的系统性革新

(一)水质特性与治理难点

印染废水的复杂性源于纤维材料和生产工艺的多样性。柯桥地区涤纶和棉类废水占比达 90%:棉废水(年排放量 1030 万吨)呈强碱性(pH>12),COD 高达数万毫克 / 升,可生化性差(B/C<0.1);涤纶废水(年排放量 2700 万吨)同样强碱性,含难降解有机物,碱减量工序产生的 PET 降解产物进一步增加处理难度。水质指标的宽幅波动(pH 6-13、COD 400-4000 毫克 / 升、色度最高 1000 倍)使得传统处理工艺难以满足深度回用要求。

(二)全流程治理体系构建

预处理阶段:采用孔径≤1mm 的细筛网去除棉絮、线头,冷却塔将 60-130℃的染缸出水降温至 35℃以下,防止生化系统微生物失活;按 “清浊分流” 原则设计调节池,缓解水质水量波动。

物化处理环节:分散染料废水采用 PAC+PAM 混凝工艺(SS 去除率 80%,COD 去除率 20%-40%),活性染料废水配合高铁酸盐等强氧化剂强化处理,严格控制表面负荷≤0.4m³/(㎡・h),避免斜管沉淀池堵塞。

生化处理核心:水解酸化 + 好氧工艺组合将 B/C 比从 0.09 提升至 0.34,MBR(膜生物反应器)使污泥浓度维持在 8000-12000mg/L,实现 COD<50mg/L;二沉池表面负荷≤0.5m³/(㎡・h),防止异重流导致飘泥。

深度处理与回用:臭氧氧化技术对 MBR 出水进行 30 分钟处理,COD 去除率超 40%,色度去除率达 90% 以上;粉末活性炭吸附适用于末端处理,但需注意污泥处置问题。MBR+RO 组合工艺中,MBR 作为 RO 预处理确保进水 SDI<5,RO 系统回收率 50% 时产水可回用于漂洗工序,浓水 COD<80mg/L 可直接排放。

(三)资源化利用的闭环管理

柯桥通过 “海水淡化 — 提溴 — 绿电 — 盐化工” 的循环经济产业链,将海水淡化产生的浓盐水输送至盐场用于提溴及盐化工生产,实现水资源梯次利用。同时,MBR+RO 工艺的规模化应用(如浙江滨康印染有限公司)使废水回用率显著提升,降低了对新鲜水的依赖,形成 “资源 — 产品 — 再生资源” 的闭环模式。

三、全链条监管与产业生态重塑

(一)源头管控与市场驱动

柯桥区生态环境局梳理 9 种高风险氟化物并发布 “关注清单”,结合非靶向筛查和动态管控手段,构建从原料审核到废水处理的全链条监管网络。浙江滨康印染有限公司建立的 “无氟化管理闭环” 具有示范意义:从助剂采购时的氟含量检测,到生产过程的废料回收,再到废水处理的专项工艺,形成可复制的行业标准。市场反馈显示,2024 年柯桥区主要助剂生产企业无氟助剂销量同比增长 208%,越来越多企业主动选择 “弃氟从无”,印证了技术创新与政策引导的协同效应。

(二)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

国家层面,《节约用水条例》明确要求沿海地区优先使用海水淡化水,并将其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。地方层面,青岛市对海岛海水淡化项目按固定资产投资的 20% 给予最高 1000 万元奖补,直接激励社会资本参与。柯桥作为全国重点管控全氟化合物治理示范区,通过 “浙江省新污染物治理数字化应用” 实现 5800 余种类化学物质的清单式管理,为精准监管提供技术支撑。

(三)技术创新与装备国产化

天津南港工业区先达海水淡化项目第五条生产线实现反渗透膜、高压泵等关键装备全国产化,打破国外技术垄断。浙江工业大学 “新型膜法水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”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,江苏大学 “低能耗大规模反渗透海水淡化关键流体装备创制与产业化” 获省级科技奖,彰显我国在膜法水处理及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实力。

四、未来趋势与启示

(一)技术升级方向

高效化与低碳化:太阳能、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与海水淡化技术的结合将进一步降低能耗,如 “面向海水淡化近零排放的太阳能膜蒸馏集成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” 项目已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。

材料创新:超分子纳米晶膜(SNM)、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等新型膜材料的研发,将推动反渗透技术向高脱盐率、抗污染方向发展。

特殊场景应用:为南极科考站研发的撬装式海水淡化设备,采用 “编码” 设计适应极地极端环境,为特殊区域供水提供解决方案。

(二)产业协同深化

海水利用与盐化工、盐碱地治理等产业的融合将成为趋势。例如,天津南港工业区先达项目形成的循环经济产业链,不仅提高了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,还通过提溴等环节创造了额外经济价值。在印染行业,无氟助剂的普及与废水回用技术的成熟,正推动企业从 “成本驱动” 向 “价值驱动” 转型,浙江滨康印染有限公司加入 ZDHC(有害化学物质零排放)数据库后,产品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。

(三)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

国家层面的《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》《关于加强非常规水源配置利用的指导意见》等政策文件,将海水利用纳入国家战略框架;地方层面的奖补政策(如青岛市)和全氟化合物治理示范区建设,形成多层次政策支持体系。同时,随着消费者对绿色产品需求的增长,无氟纺织品的市场溢价效应逐渐显现,倒逼企业加速技术升级。

结语

柯桥的 “去氟革命” 不仅是技术突破的典范,更是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的系统性创新实践。通过全氟化合物降解技术的突破、印染废水处理全流程的优化、全链条监管体系的构建,柯桥成功将环境治理压力转化为产业升级动力,实现了从 “中国制造” 向 “中国绿色制造” 的跨越。这一模式为全国新污染物治理和传统产业转型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经验:技术创新是核心驱动力,政策引导是重要保障,而市场机制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。未来,随着技术迭代与政策完善,我国海水利用与印染行业将在绿色转型之路上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,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。


新乡市平原滤器液压有限公司          豫ICP备2020032507号-2